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前言 “主观”(subjektiv)、“客观”(objektiv)的问题向来与“有效性”(Geltung)的问题相关,在康德的批判哲学里,“客观性”等同于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就会认可的“普遍有效性”(Prolegomena,§19,Ⅲ55),在知识的领域与伦理的领域皆然.胡塞尔的现象学向来以寻求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基础为核心课题,相对而言,“主观”意味着任意性与局部性.就康德而言,“主观性”在知识的领域里意味着感官经验本身不足以构成严格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道德的范围内则意味着偏离伦理规范的普遍要求,并追求私欲之满足.就胡塞尔而言,“意义”(Sinn)的问题向来只能够就客观层面来谈,因为基于意向性的特质,意识所掌握的乃是超越个别主体在个别情境底下所体验的内容,而指向具有同一性的,因而也是具有客观性的意向对象.
推荐文章
论结构主义在中国现代陶艺中的运用特征与意义
结构主义
中国现代陶艺
运用
特征
意义
论中医脏象学说的方法论意义
中医
脏象学说
方法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舒茨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0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1-202
页数 2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游淙祺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不定期
978-7-5327-4394-0/B·276
16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哲学系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5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