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研究吸附性微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机理,基于渗透理论,考虑微粒的吸附性,建立了吸附性微粒增强气液传质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讨论了加入吸附性微粒后液相物性的改变、微粒到气液界面的停留时间以及微粒的粒径对气液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气液界面越近,粒径越小,微粒的吸附能力越大,增强因子越大; 在相同的固体含率和固液分配系数下,增强因子随微粒在气液界面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停留时间超过一定值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增强因子下降.考虑表观黏度的影响,在质量固含率小于4%时,随着固含率的增加,增强因子增加,当固含率再增加,则增强因子减小.研究表明,在液相中加入吸附微粒,对气液传质有明显影响.
推荐文章
气液液三相体系的二维非均相传质模型与求解
气液液三相传质
数学模型
有限差分法
多孔介质中含均相/非均相反应传质过程数值模拟
传质过程
均相/非均相化学反应
隐式特征线有限元法
多孔多相介质
煤层气开采的二维非平衡吸附模型
煤成气
开采
平衡
吸附量
渗流模型
数学模型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中微粒强化气液传质及其机理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
微粒
气液传质强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吸附性微粒增强气液传质的一维非稳态非均相模型
来源期刊 天津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吸附性微粒 模型 气液传质 增强因子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6-532
页数 7页 分类号 TQ028.31
字数 48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493-2137.2005.06.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明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47 536 13.0 21.0
2 许春建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45 466 13.0 19.0
3 李昕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4 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吸附性微粒
模型
气液传质
增强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津大学学报
月刊
0493-2137
12-1127/N
天津大学青年公寓B座414室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71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48018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