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s,LQT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性别差异及其电生理机制,初步观察了不同性别兔LQT2模型左心室原已存在的电生理异质性和心室复极动力学的特征.实验分为3组,正常组以标准台氏液灌流;LQT2模型组给予含100 μmol/L dl-sotalol的台式液灌流;LQT2模型+低钾组给予含3.0 mmol/L KCl、100 μmol/L dl-sotalol的台式液灌流.采用冠状动脉旋支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记录.给予基础刺激周长(basic cyclelength,BCL)为500、1 000和2000 ms的S1刺激,同步记录心室肌内膜侧、外膜侧细胞动作电位,并记录跨壁心电图;在BCL为500和1000 ms时加用S2程序刺激以记录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恢复曲线.研究发现:在不同刺激频率时,3组实验雌兔心肌细胞的跨壁复极化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APD恢复曲线斜率均大于雄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频率依赖性;LQT2模型组及LQT2模型+低钾组雌雄兔TDR、APD恢复曲线斜率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1).BCL为1000 ms时,LQT2模型组雌兔7例中1例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pointes,TdP);LQT2模型+低钾组雌兔7例中5例诱发TdP,雄兔7例中2例诱发TdP,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LQT2模型心肌原已存在的电生理异质性和动态异质性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呈频率依赖性.在LQT2模型中,TDR以及APD恢复曲线斜率的增大可能是雌性动物较雄性更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推荐文章
丹参酮ⅡA对雌性家兔LQT2模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跨膜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丹参酮ⅡA
LQT2模型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性别差异性手势识别
手势
表面肌电信号
能量补偿
小波包分解
成年子女照顾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成年子女照顾者
性别差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兔LQT2模型心室肌复极化的性别差异
来源期刊 生理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长QT综合征 性别 动作电位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9-754
页数 6页 分类号 R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371-0874.2005.06.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长QT综合征
性别
动作电位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理学报
双月刊
0371-0874
31-1352/Q
大16开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405室
4-157
192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17
总下载数(次)
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