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 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 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 ℃/Ma和0.526 mm/a.5.7~9.2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 mm/a,9.2~17.0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 mm/a.用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Ma和0.370 mm/a,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 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 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
变质变形
麻粒岩
构造侵位
造山带
喜马拉雅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剥蚀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塔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关系——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构造演化
砂岩型铀成矿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隆升 晚新生代 喜马拉雅造山带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7-15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4
字数 522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2383.2005.0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巍然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0 675 16.0 25.0
2 李德威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79 1221 21.0 32.0
3 刘德民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5 388 12.0 18.0
4 张金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8 496 14.0 18.0
5 汪校锋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6 89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5)
共引文献  (173)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327)
二级引证文献  (173)
193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14)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3(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4(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6(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7(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8(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隆升
晚新生代
喜马拉雅造山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
月刊
1000-2383
42-1874/P
大16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38-87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04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