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造活动控制,在构造活动平静期主要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在定结地区的GHC选取两个剖面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剖面高程跨度为3 800~4 500 m,其年代学结果范围为11~2Ma,揭示了中新世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冷却剥蚀历史.不同的冷却剥蚀阶段具有不同的驱动力,中新世晚期11 Ma左右的隆升剥蚀阶段,主要是由构造活动驱动;7~3Ma的缓慢冷却剥蚀阶段,构造活动趋于平静,主要与区域内的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上新世晚期3 Ma以来较快速的冷却剥蚀阶段,以河流侵蚀为主的外动力作用加强.定结GHC在3 Ma以来冷却剥蚀速率迅速增强,并且驱动力主要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暗示了GHC经历了中新世强烈的构造隆升之后已经确定了现有地貌格局,在3 Ma已达到显著高度.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
变质变形
麻粒岩
构造侵位
造山带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伸展构造
形成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剥蚀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自由投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75-1388
页数 14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69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2017/dzkx.2018.08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进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57 1235 18.0 34.0
2 王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17 179 5.0 13.0
6 王佳敏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5 15 2.0 3.0
10 凌逸云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17)
共引文献  (417)
参考文献  (3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8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8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8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3(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4(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5(3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1)
19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7(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8(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3)
20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5(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