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垂直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南北向裂谷是东西向伸展的构造形迹.现代GPS观测数据却显示,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位移(分)量很小,甚至为零.综合前人资料,喜马拉雅造山过程可划分为热造山(25~ 13Ma)及造山后(<13Ma)冷却两个时期,热造山期具有受热膨胀,物质向外运移的特点,高喜马拉雅热隆挤出并触发各主要断裂(MCT、STD、GCT)活动,印度板块向北汇聚速率下降.造山后则表现为冷却收缩,前期构造-热活动停止或减弱,印度板块向北汇聚加速.研究认为,南北向裂谷与高喜马拉雅等冷却过程的东西向收缩.且被局限于东、西两个构造结之间有关.并据此建立了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模型估值与地质事实很吻合.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伸展构造
形成模式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造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
来源期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喜马拉雅 热造山带 南北向裂谷 热胀冷缩
年,卷(期) 2017,(2) 所属期刊栏目 特提斯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9
页数 10页 分类号 P541
字数 617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才泽 10 53 4.0 7.0
2 秦建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10 86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19)
共引文献  (414)
参考文献  (8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8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4(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1985(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1986(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87(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8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89(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1992(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1)
1993(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5)
1994(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1995(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3)
1996(5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9)
1997(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1)
1998(5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9)
1999(76)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69)
2000(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01(6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59)
2002(4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3(6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60)
2004(6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5)
2005(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6(6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1)
2007(6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9)
2008(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9(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0(3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1(4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2(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3(2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4(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5(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喜马拉雅
热造山带
南北向裂谷
热胀冷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季刊
1009-3850
51-1593/P
16开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7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