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
喜马拉雅
热造山带
南北向裂谷
热胀冷缩
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高喜马拉雅
普兰
面状韧性拆离构造
石英晶格优选方位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来源期刊 地质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造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特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4
页数 14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1268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6.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志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25 3999 37.0 60.0
2 杨经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34 4382 39.0 63.0
3 李海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57 2309 23.0 47.0
4 戚学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40 1009 17.0 31.0
5 崔军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4 780 16.0 2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152)
参考文献  (3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7)
同被引文献  (490)
二级引证文献  (1527)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6(1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7(4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08(6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9)
2009(81)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73)
2010(10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97)
2011(8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9)
2012(100)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91)
2013(12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20)
2014(11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12)
2015(16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57)
2016(176)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163)
2017(15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56)
2018(18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78)
2019(15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8)
2020(4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造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09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