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 远在云南的诗人于坚,在他创作诗歌30余年后称自己:"我真的是一个上帝派来为这个世界写诗的。"他的方向是"我向着黑暗而去"。没有人会怀疑这位诗人的品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都知道这位诗人还是一位影像工作者,而且肇始年代同样久远。在于坚看来"作家搞电影一炮打响很容易",原因可能是原本电影业界的"水准"不高。诗人于坚在"用我自己的钱拍,有钱就拍几天,没钱就等着",并将之称为"另一种写作,行动的、现场的直接写作"。虽然已经不再坚信文字的不朽,虽然"这种古老的写作已经穷途末路",但是于坚并没有在操作影像的时候放弃他的文字创作。他在表达作家拍电影的感受时说:"当我拍电影的时候,我的梦想是为诗歌寻找新的出路。"我与戏剧、电影的关系,都是与诗歌的关系甲壳虫:据我所知,你早在1990年年初就拍摄过纪录片,为什么选择"纪录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于坚:我接触纪录片是因为吴文光和朱晓阳的《流浪北京》,这两个人都是80年代初昆明"尚义街6号"文学圈子的核心人物。1988年,朱晓阳在北京作为纪录片《中国人》的总策划,邀请吴去北京,在北京期间,朱晓阳创作了《流浪北京》的提纲并做了前期采访。此后,吴朱共同合作开始拍摄《流浪北京》,1989年,朱留学澳大利亚,吴进行了该片的后期剪辑。剪辑修改是在昆明进行的,我为他提了一些意见。这时候我开始对纪录片发生兴趣。1991年,我和几个朋友沿着法国人于1910年修建的滇越铁路开始拍摄我的第一个纪录片《来自1910的列车》,这个片子做完后长150分钟分为5集,从未放映,带子已经不知所终。我对纪录片的兴趣与我对诗歌的看法有关,我一直认为诗歌是看见的,而不是想象的。而我一直是一个通过眼睛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人。我的摄影活动开始于1980年,那时候我得到一台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