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战国末期六国为强秦所吞的原因和教训历来众说纷纭.宋代著名词人苏洵、苏辙、苏轼均做<六国论>对其进行分析.<六国论>内涵丰富,把它融入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有利于把握学科间的渗透,变语文、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为中学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显性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全球竞争意识,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诚信意识.
推荐文章
《六国论》导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
自主学习
中学政治课教学流程优化模式探讨
中学政治课
教学流程
教学质量
解析中学政治课"时适"六步教学模式
'时适'教学思想
政治课
六步教学模式
解析中学政治课"时适"六步教学模式
"时适"教学思想
政治课
六步教学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六国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来源期刊 石油教育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观世界 教育为本 忧患意识 诚信意识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教育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5-97
页数 3页 分类号 G7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观世界
教育为本
忧患意识
诚信意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教育
双月刊
1005-8834
11-3322/G4
大16开
北京1629信箱
80-177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26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0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