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