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24 h动态脑电图是在常规脑电图基础上延长描记时间,以便对各个状态下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癫痫患儿的检出率.目的:通过对癫痫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探讨其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7/2004-1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发作性脑疾病患儿151例,其中男99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4岁.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癫痫组85例,可疑癫痫组66例.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脑电图检查,2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方法:对参加者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进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凡在监测期间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爆发性高幅慢波、高度失律波、新生儿单一节律爆发波者,以及过度换气早期突破或局限性爆发性慢波者均为痫样放电;背景波异常,儿童期枕部阵发性慢波,睡眠期极度纺缍波及新生儿散发性一过性尖波,偶见不典型尖-慢波综合均属非特异性异常),并收集常规脑电图、CT或MRI检查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24 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②痫样放电时间、部位、临床发作与异常发作的关系.③将24 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与常规脑电图、CT或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1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异常122例,其中痫样放电97例.癫痫组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79%(67/85),45%(30/66),(x2=18.008,P<0.005)].②癫痫组中动态脑电图痫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局限性一侧偏胜以及双侧大脑半球为主,可疑癫痫组中以双侧大脑半球痫样放电出现率最高.③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72/97),其中68%(44/97)见于浅睡期.④癫痫组临床发作14例,痫样放电出现率93%(13/14),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25例,痫样放电出现率12%(12/25),(x2=6.741,P<0.01)].⑤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9例,痫样放电7例;动态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5例,痫样放电29例,两组患儿的常规脑电图以非特异性异常为主,动态脑电图以痫样放电为主.结论:24 h动态脑电图用于诊断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痫样放电率明显增高,并能确定放电部位及时间,充分体现了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评估的优越性.
推荐文章
利用高频脑电的局灶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检测
癫痫发作
有向传递函数
信息流差异
γ波段
支持向量机
脑电监测美解眠诱发癫痫发作的护理
癫痫
脑电描记本
护理
基于LSTM模型的单导联脑电癫痫发作预测
癫痫发作预测
单导联
小波能量
长短时程记忆网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动态脑电活动监测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儿童发作性疾病 癫痫 儿童 脑电描记术
年,卷(期) 2005,(29)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评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4-18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167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9.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玉珍 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0 20 1.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儿童发作性疾病
癫痫
儿童
脑电描记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