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左右侧脊神经节之间的纤维联系,以寻找两侧脊神经节(背根节)的神经元交互支配这一电生理学现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3在首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48只,根据注射示踪剂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游离辣根过氧化物酶(300~500g/L)组,麦芽凝集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10~50g/L)组和霍乱毒素B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3 g/L)组,按注射部位不同又分为左侧脊髓(L3或L4)、左侧脊神经节(L3或L4)、左侧坐骨神经和左侧股神经4小组,每小组4只,注射量均为3μL.注射示踪剂后两三天麻醉状态下处死取材,钨酸钠法显色.观察各组动物左右侧脊神经节、脊髓组织切片阳性标记的细胞及纤维.结果: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论注射哪种标记物,一侧神经、神经节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仅在单侧前角有标记细胞,背外侧束、后角、中央管后灰质处有标记的纤维,个别对侧可见标记的纤维,偶见一两个标记细胞.脊髓一侧注射的除同侧有标记细胞外,对侧(脊髓、神经节)也有少量标记细胞.结论:一侧背根节细胞的中枢突可达到两侧后角,不能直接定论是否存在或不存在直接联系,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电镜和神经递质研究.
推荐文章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评价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辣根过氧化物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无细胞神经移植物
神经缺损
后根神经节
端侧神经吻合侧支发芽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实验
侧支发芽
逆行示踪
端侧神经吻合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法研究鸡直肠传入神经元的分布
直肠
传入神经元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左右侧脊神经节间纤维联系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神经 模型,动物
年,卷(期) 2005,(41)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3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22.851
字数 446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41.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亚亮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31 172 7.0 12.0
2 景朋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33 118 5.0 9.0
3 李慧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64 289 9.0 13.0
4 杨琳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58 350 9.0 16.0
5 李菁锦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33 187 9.0 11.0
6 杨连雪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13 56 5.0 6.0
7 刘娜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53 275 9.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神经
模型,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