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MSIS模型和背景太阳辐射谱模型,在一定大耀斑辐射谱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耀斑期间日照边缘区域的电子产生率,分析了这一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大耀斑期间在日照边缘区域,甚至大于太阳天顶角90°的区域都有明显的电子产生率的增加.从不同太阳天顶角处的电子产生率剖面的形态来看,随着天顶角的增加最大电离率减少,但高度增加.计算还显示了在太阳天顶角小于90°的区域内电子产生率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这种结构对应着电离层的E区和F区,但在天顶角大于90°区域,F区的电子产生率要大得多.考虑到离子和电子的复合过程,这一区域的总电子含量的增加主要产生在高F区.
推荐文章
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与电离层反演
电离层
层析
电离层反演
地震前兆监测
GPS电离层延迟Klobuchar与IRI模型研究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延迟,Klobuchar模型
IRI模型
国际GPS服务组织
CAPS系统的电离层时延
CAPS
电离层效应
一阶时延
短波电离层的吸收损耗计算
F2层反射
E层吸收
短波损耗
短波通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日照边缘区域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特点研究
来源期刊 空间科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耀斑 日照边缘区域 电离层 电子产生率
年,卷(期) 2006,(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1-325
页数 5页 分类号 P3
字数 43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4-6124.2006.05.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东和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7 509 10.0 22.0
2 谢世标 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3 60 5.0 7.0
3 李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37 603 13.0 21.0
4 赵迎新 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4 30 3.0 4.0
5 肖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2 374 12.0 18.0
6 莫晓华 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1 27 3.0 5.0
7 覃健生 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3 15 2.0 3.0
8 叶锦凤 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2 1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0)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耀斑
日照边缘区域
电离层
电子产生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空间科学学报
双月刊
0254-6124
11-1783/V
大16开
北京8701信箱
2-562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74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9397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