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三级地貌(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单元为基础,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数据分区块研究了该地区的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突然加速的剥蚀过程,其转折点为中新世.在整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剥蚀速率,川西高原为0.26mm/yr,龙门山为0.72mm/yr,四川盆地为0.20mm/yr.龙门山的剥蚀速率大约是川西高原的2.8倍,间接反映边缘山脉的隆升并不等同于高原内部的隆升,边缘山脉的隆升可能是构造隆升和剥蚀隆升相叠加的结果.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数字高程模式
裂变径迹
剥蚀厚度
剥蚀速率
剥蚀卸载隆升
构造缩短隆升
弹性挠曲模拟
晚新生代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甘孜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隆升
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
塔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关系——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构造演化
砂岩型铀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地质特征与古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东缘
昔格达湖相沉积
川西黄土
成都红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来源期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晚新生代 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隆升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方法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10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31.6
字数 40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06.01.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勇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8 2461 25.0 43.0
2 张毅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 114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40)
二级引证文献  (13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1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1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4(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5(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6(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7(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8(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东缘
晚新生代
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隆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季刊
1009-3850
51-1593/P
16开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7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