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测定电导的方法,确定了30℃时正庚烷/正丁醇/Span80+Tween80/水体系,km(质量比,正丁醇/Span80+Tween80)=0.5、1.0和2.0的微乳形成的范围,并绘制成微乳液拟三元系统的相图.基于此,用气泡柱法分别测定了km=0.5、1.0;we(质量比,乳化剂/正庚烷)=0.1~0.9不同条件下刚形成微乳和增溶水量最大时微乳之过热极限.实验表明,微乳液的过热极限几乎不随增溶水量而变,这与乳状液过热极限随增溶水量增大而升高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还测定了在we=0.4,km=0.5时,辅助乳化剂(醇类)分别为正丁醇~正辛醇微乳的过热极限,发现随着直链醇的碳原子数增加而微乳液的过热极限也随之升高.
推荐文章
改性石蜡微乳液的制备
改性
催化氧化
微乳液
纳米氧化铈的制备及其反相微乳液的稳定条件
反相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纳米氧化铈
双重乳液的微流控制备进展
双重乳液
稳定性
微通道
微流控
流型演化
番茄红素微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番茄红素
微乳液
伪三元相图
粒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
来源期刊 化学工业与工程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微乳液 过热极限 电导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微观爆炸
年,卷(期) 2006,(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6-519
页数 4页 分类号 O642.5|O621.24
字数 18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9533.2006.06.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慧芬 8 37 3.0 5.0
2 黄德胜 天津大学理学院 1 2 1.0 1.0
3 肖衍繁 天津大学理学院 4 1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9)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乳液
过热极限
电导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微观爆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业与工程
双月刊
1004-9533
12-1102/TQ
16开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18-156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8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847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