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的原址并非在今天这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平地上。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王废帝号称王,从外地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成都才始为都城。自此以后,沧海桑田、人间动荡,这座城市犹如它千年未变的名姓一样,始终牢牢扎根于东经102°54’至104°53’,北纬30°05’至31°26’之间那片平整而富足的土地上。据清末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有大小街道516条。今天,这些古老的街巷大多已变得更加现代,更为壮丽,但也有一些古街保留了历史的片断,传承着古今的嬗替与融通。在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心中,都市是一系列图画式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其实作为城市最为显著的要件,街道比城市更富于象征性的意义,它构筑了城市的骨架,串联起它运动的经脉;它比城市更具体地书写出自己的符号语言,表达着自身的象征语意。而成都的魅力,正在于这座城市象征性符号的丰富多彩,这些丰富多彩的细节,无不鲜活地体现于成都的街巷之间,显现在街巷中那些川流人群的面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