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特征,分析心理适应教育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于2004-10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用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对2004级教育心理系和其他各系新生500人进行心理适应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20题目,要求被试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项最适合的答案,并计算总分.评估标准:81~100分,心理适应性很强;61~80分,心理适应性较强;41~60分,心理适应性一般;21~40分,心理适应性较差;0~20分,心理适应性很差.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20个问题,要求被试从每个问题的3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最符合的选项,并计算总分.评估标准:35~40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心理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心理适应能力一般;6~16分,心理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心理适应能力很差.同时对教育心理学系2004级专业学生通过开设课程、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主任与导师工作、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形式坚持进行以自我意识、学习困扰、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择业意识和健康网络行为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适应教育.并于2005-11在2004级原调查班级中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以对比心理适应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变化.结果:2004年发放问卷500份,收回合格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2005年发放500份,收回合格问卷438份,有效率为87.6%.①2004年心理适应性自测问卷评分男学生(55.22±9.02)分,女学生(54.06±8.42)分;心理适应能力测量问卷评分男学生(12.10±12.78)分,女学生(10.98±12.63)分.②2004年心理适应性自测问卷评分文科学生(54.77±8.76)分,理科学生(54.06±8.27)分.教育心理学系学生(55.73±9.09)分;心理适应能力测量问卷评分文科学生(12.20±12.67)分,理科学生(9.34±12.43)分,教育心理学系学生(13.60±12.77)分.③2005年心理适应性自测问卷评分男学生(64.36±9.77)分,女学生(65.56±9.52)分;心理适应能力测量问卷评分男学生(15.11±11.39)分,女学生(15.89±11.78)分.④2005年心理适应性自测问卷评分文科学生(64.31±9.84)分,理科学生(62.93±9.77)分,教育心理学系学生(69.02±11.16)分;心理适应能力测量问卷评分文科学生(14.69±12.94)分,理科学生(12.40±10.78)分,教育心理学系学生(20.13±12.31)分.结论:通过心理适应教育各系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均有提高.教育心理系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提高较为明显;男女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倾向于接近.心理适应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心理保健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