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高分辨率的大鼠脑海马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初步分析正常与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海马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探讨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实验时间为2003-10/2004-07.模型制备及蛋白质的提取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双向电泳部分在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完成.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各组又分为6 h、24 h两个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参照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各组大鼠在规定时间快速断头取脑,提取脑海马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①第一向固相pH等电聚焦电泳:分别取正常组和模型组的蛋白样品1.2 mg,选用pH 3~10非线性IPG胶条,采用胶内泡胀的方法,样品和再水化液共350μL.设置聚焦参数:30 V,12 h;200 V,1 h;500V,1 h;1 000 V,1 h;5 000 V,1 h;8 000 V,10 h.固相pH等电聚焦电泳后,IPG胶条分别在十二烷基磺酸钠平衡液a/b中平衡1次,15 min/次.②第二向垂直平板SDS-PAGE:将平衡好的胶条转入预先灌制好的130g/L SDS-PAGE胶上,在PROTEIN-Ⅱ(R)XI Cell上进行第二向电泳,参数设置为:恒流20 mA,40 min;30 mA,4 h.考马斯亮篮R-350染色后,扫描至Dell工作站中,Image-Master 2D Elite v3.01软件对2-DE图谱进行蛋白质点匹配率及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6 h和24h时间段及局灶性脑缺血性模型组6 h和24 h时间段分别分离出蛋白质点865个、857个和878个、865个和835个.通过对比发现4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模型组6 h新出现2个,表达上调的12个,表达下调的19个;在局灶性脑缺血性模型组24 h时间段新出现1个,表达上调的14个,表达下调的25个.结论:以双向电泳技术得到分辨率较好的电泳图谱,并初步找到脑缺血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为深入研究脑缺血性损伤病理机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