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将60只新生7 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及高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缺氧缺血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激活素1 mL(浓度依次为0.025,0.005,0.001 mg/L),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缺氧缺血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2,6,24,48 h,每个时间点2只大鼠)采集标本,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做细胞凋亡分析,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各时间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和治疗组幼鼠的脑组织肉眼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最明显且逐渐加重;各治疗组脑组织瘀血情况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且于造模6 h后的各时间点逐渐好转.②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③各组幼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假手术组[(0.76±0.09)%]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7.46±0.12)%]及高、中、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5.91±0.15)%,(3.47±0.08)%,(5.23±0.17)%](P<0.0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明显高于各治疗组(P<0.05);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明显低于高、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P<0.05);后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
推荐文章
rhEPO 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脑缺氧缺血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凋亡
流式细胞学分析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凋亡的研究
促红细胞生成素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凋亡
神经保护
葛根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葛根素
缺氧缺血,脑/药物疗法
神经元
细胞凋亡/免疫学
大鼠
激活素A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激活素A
巢蛋白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激活素类 动物,新生 缺氧缺血,脑
年,卷(期) 2006,(1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67,插1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5.2
字数 554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2.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安丽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 21 145 7.0 11.0
2 王学燕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 6 21 2.0 4.0
3 乌娟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激活素类
动物,新生
缺氧缺血,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