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在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监测并预防性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止、清除制备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保证用于移植的胰岛细胞质量,以期减少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确保移植进一步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人胰岛细胞实验是于2004-11/2005-10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成人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过程中细菌性污染的监测:胰腺取自成人脑死亡尸体,生前无糖尿病及相关病史(家属知情同意),胰腺进行修剪、灌注后,胰岛细胞消化收集中;COBE-2991细胞纯化机纯化胰岛细胞后;体外培养48 h后6个步骤取样进行细菌性污染的鉴定,并作药敏实验.②在同样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采用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或泰能+两性霉素B进行干预,未施加干预措施作为对照组.③胰岛细胞的功能测定:采用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纯化培养后未被污染的胰岛细胞功能.结果:①3组不同处理的胰岛细胞(纯化培养后)的污染率:未用抗生素的对照组为100%、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为50%,泰能+两性霉素B组为0,3组污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取培养后未污染的胰岛细胞行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泰能+两性霉素B组两组胰岛细胞高糖时胰岛素释放量分别是低糖的2.41和2.36倍(t=4.76,P<0.05),提示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组、泰能+两性霉素B组胰岛细胞分泌功能良好.两组间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在统计学上差异也无显著性(t=0.31,P=0.76),说明两组抗生素对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无差异.结论: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细菌性污染严重.泰能+两性霉素B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清除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出现的细菌性污染,经泰能+两性霉素B处理的胰岛细胞行胰岛素释放试验表明分泌功能良好.
推荐文章
浅谈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
治疗;
预防
红掌组培苗继代过程中细菌污染的防治试验
红掌
组织培养
细菌污染
抗菌素
362例细菌性痢疾临床分析
痢疾,杆菌性
临床特点
预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胰岛细胞制备过程中细菌性污染的监测与干预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胰岛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抗生素类,复合
年,卷(期) 2006,(29) 所属期刊栏目 干细胞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43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9.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德鸿 南方医科大学内分泌科 159 1128 17.0 25.0
2 张桦 南方医科大学内分泌科 84 442 11.0 17.0
3 龙军 南方医科大学检验科 34 187 8.0 11.0
4 翁建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151 1021 16.0 27.0
5 曾龙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162 970 16.0 25.0
6 倪艳霞 南方医科大学内分泌科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8)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胰岛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抗生素类,复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