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 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 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 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 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 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 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