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偏头痛与遗传学之间的联系早已受到关注,遗传流行病学和分离研究证实,偏头痛存在显著的遗传危险性.目的: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外周血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分析探讨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与CACNA1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设计:抽样调查.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组10例患者.②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组:家系A和B共12例.③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组53例.④健康对照10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的第13,16,17外显子.采用SSCP方法对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患者及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CACNA1A基因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T666M,R583Q和D715E)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的表现形式.主要观察指标: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第13,16,17外显子的结果.②SSCP分析13,16,17外显子的突变结果.结果:参加实验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12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53例,健康对照组1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13,16,17外显子的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47,268,204 bp.②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T666M,R583Q和D715E在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中均未检测到.结论:在中国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未发现有T666M,R583Q和D715E3个突变.
推荐文章
钙通道基因CACNA1A突变与偏头痛
偏头痛
CACNA1A
基因突变
钙通道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偏头痛
先兆偏头痛
遗传
综述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CACN A1A 基因新突变的研究
先兆偏头痛
基因 ,CACNA1A
点突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系CACNA1A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偏头痛 多态现象 单链构象 基因
年,卷(期) 2006,(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0-17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7.2
字数 174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8.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方燕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49 380 8.0 17.0
2 李海荣 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内科 2 9 2.0 2.0
3 陈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9 62 5.0 7.0
4 王雪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10 7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偏头痛
多态现象
单链构象
基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