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美国新批评理论名篇《意图谬见》画地为牢,倾向于完全割断作品与作者的联系,主张专注于作品文本而无视作者意图和创作背景的评论方法.该文作者认为,唯有利用所谓“内在证据”所作的文本分析才是“真正客观的评论方法”,而关乎“外在证据”的作者生平或作品创作背景研究则不一定是“评论性研究”.被视为外在证据的作者意图“作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既不可得,亦不可欲.”在评论实践中,这种方法是否比较有效或者最好呢?本文比较研究了一组有关罗伯特·罗厄尔的《臭鼬时辰》一诗的评论,其中包括三篇不同评论者的解读和一篇诗作者本人的解释.事实证明,在达到对作品的较合理理解的过程中,作者意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客观理论应用于传统诗乃至现代主义诗也许足够有效,但在处理后现代诗歌时却显得有些过时和不足,因为充分理解后现代诗需要更多的外在证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臭鼬时辰》看作者意图在诗歌评论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作者意图 内在和外在证据 创作背景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美国文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6-205
页数 分类号 I712.0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傅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7 16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4)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作者意图
内在和外在证据
创作背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半年刊
32开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6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