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黄河上游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不仅地域广袤而且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状态,不论地形、地貌、水系,还是温度、气候、降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农作物种植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地理特征,即黄河上游区域以耐干旱的农作物为主.在传统农作物中,小麦、糜子、谷子、豆类是黄河上游区域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不论其分布范围还是品种数量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大约明末时期开始到清朝乾、嘉时期,黄河上游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变化十分缓慢.晚清以后,玉米、马铃薯、棉花、蚕桑开始大面积引种,加速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主要标志就是玉米、马铃薯广泛种植,而且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主要食粮.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作物商品化的进程也加快了,一些农作物成为种植区农民的主要副业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推荐文章
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农作物结构研究
史前时期
汉水流域
农作物结构
统计分析
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院变迁考察
民国时期
大学教育学院
职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清至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作物分布与种植结构变迁研究
来源期刊 古今农业 学科 经济
关键词 黄河上游区域 农作物地理分布 结构变迁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古代农业史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4-99,83
页数 17页 分类号 F3
字数 1588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2787.2007.01.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正林 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23 156 7.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78)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河上游区域
农作物地理分布
结构变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古今农业
季刊
1672-2787
11-4997/S
16开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80-129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2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087
相关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popss-cn.gov.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马列·科社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