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相关的因素.方法:自2001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354例颈椎病患者,获得随访的263例,其中男185例,女78例,手术时年龄35~76岁,平均51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脊髓型颈椎病183例,合并两者的有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根据门诊随访,综合评估所有患者的术后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评价对象包括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以及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椎体前缘骨赘形成等,并根据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将头尾两端邻近椎间隙的骨赘形成程度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引起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以及邻近节段退变与骨赘形成程度的关系.结果:263例患者中有39例(14.8%)出现了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其中男23例,女16例,手术时年龄42~65岁,平均55岁,从手术后到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时间为4~11年,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平均年龄为61岁.这些症状表现为原有颈椎病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后再次出现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相对应的神经症状与体征,而在原手术节段没有脊髓受压的表现.术前脊髓MRI上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低信号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明显高于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而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等研究对象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对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有26例(67%)钢板头端邻近节段发生了骨化,与尾端骨化相比,P<0.01,骨化程度随临床症状的加重而加重.结论:对于因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前脊髓MRI示有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表现者,术后容易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这种退变在侧位X线上可表现钢板头端邻近椎间隙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