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建筑能够忠实地表达南京大屠杀无边的苦难、无名的伤痛和无尽的沦落吗???几乎不可能.建筑能承载记忆吗???也许.虽然它不够完整也不够严密,但是由于它坚固的物理特性,有时又非常持久.通常,人类历史残余片断的唯一证据就是场所,是被拯救的建筑遗迹.对文化记忆而言,事物的暂时性使得建筑坚固的物理品质变得如此诱人.尽管事实上,语言和图画比建筑更能准确、客观和明确地描述过去.但
推荐文章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空调系统设计
空调系统
冷热源
水系统
恒温恒湿
节能
国家公祭背景下"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教学意义建构
中学历史
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
教学意义
一线之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
纪念馆
扩建
战争与和平
折线
扳块
三维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中国,(竞赛方案)
来源期刊 世界建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暂时性 人类历史 物理品质 建筑 场所 文化记忆 纪念馆 物理特性 南京大屠杀
年,卷(期) 2007,(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03
页数 3页 分类号 TU251.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暂时性
人类历史
物理品质
建筑
场所
文化记忆
纪念馆
物理特性
南京大屠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建筑
月刊
1002-4832
11-1847/TU
大16开
北京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北208
2-191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25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79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