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光点闪烁仪部分测定时间视敏度,并以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训练方法对健康志愿者空间和时间视敏度的影响.方法:①从许昌学院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获得30余名志愿者.最终确定26名既对本实验感兴趣又能够坚持1个月训练的同学作为被试.这些被试中有男性14名,女性12名;年龄18~22岁.②对于所有被试的优势眼和非优势眼加以区分;规定5 m为标准距离,被试双眼裸视,采用"E"型视标的医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灯测定空间视敏度;采用JGW-B1型心理实验台光点闪烁仪部分测定时间视敏度.2005-11-07开始第1次实验,测出全体被试的优势眼和非优势眼的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2005-11-08/12-06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1 h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训练,即双眼裸视暴露于观察视场中,中途出现复视、自主运动等视觉异常现象可不理会.每隔5 min可休息30 min.经过了近1个月的训练后对被试的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进行第2次测定.③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确定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相关性.组内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学生26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训练后视敏度变化:训练后被试的优势眼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分别为1.008±0.285,(37.066±3.856)Hz,明显高于训练前0.912±0.341,(34.211±3.066)Hz(t=5.13,10.48,P<0.01).被试的非优势眼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分别为1.054±0.280,(34.634±3.579)Hz,明显高于训练前0.923±0.337,(31.280±3.438)Hz(t=6.85,5.56,P<0.01).②空间视敏度与时间视敏度之间的相关性:训练前被试的优势眼空间视敏度与时间视敏度呈明显正相关(r=0.925,P<0.01),训练后优势眼两种视敏度呈明显正相关(r=0.847,P<0.05).训练前被试的非优势眼空间视敏度与时间视敏度呈明显正相关(r=0.966,P<0.01),训练后非优势眼两种视敏度呈明显正相关(r=0.667,P<0.05).结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训练是提高时间和空间视敏度的有效方法.
推荐文章
数码管式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测试研究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直线内插法
空间知觉
反应时间
正确率
数字化医学
持续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对闪光融合频率和体温的影响
视屏显示终端
视疲劳
体温
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快速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测量方法
测量仪器
电子仪器
持续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对闪光融合频率和体温的影响
视屏显示终端
视疲劳
体温
闪光融合频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训练对提高视敏度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空间视敏度 时间视敏度
年,卷(期) 2007,(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快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16-171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46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09.04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海谦 许昌学院教育科学系 8 25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空间视敏度
时间视敏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