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高能离子注渗技术,首先在低碳钢表层注入W,然后再用渗碳的方法原位合成纳米级碳化钨(WC),其注渗层厚度达到1.0mm.低碳钢表层的显微硬度得到显著提高,从表层到心部硬度逐渐降低,呈梯度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证明了WC的存在.WC颗粒呈针状、板条状和块状弥散分布在低碳钢基体表层中,其尺寸在30~200nm之间.细小的WC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有效地阻止了位错的运动和微裂纹的扩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低碳钢基体的硬度.
推荐文章
钨和碳化钨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钨纳米线
碳化钨纳米线
制备
生长机理
等离子原位冶金复合碳化钨合金组织特性与结晶机理研究
等离子原位冶金
复合碳化钨
显微组织
结晶机理
球形铸造碳化钨的制备技术
硬面材料
球形铸造碳化钨
雾化法
电弧熔炼
快速冷凝
显微硬度
细等轴树枝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采用离子注渗技术原位合成纳米级碳化钨颗粒
来源期刊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离子注入 渗碳 低碳钢 原位合成 碳化钨
年,卷(期) 2008,(3) 所属期刊栏目 纳米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0-18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G174.444
字数 25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6030.2008.03.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俊友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 67 485 12.0 19.0
2 赵天林 13 31 3.0 5.0
3 赵钢 10 27 2.0 5.0
4 许振华 3 11 3.0 3.0
5 孙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 3 8 2.0 2.0
6 许振兴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离子注入
渗碳
低碳钢
原位合成
碳化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英文)
季刊
1672-6030
12-1458/03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eng
出版文献量(篇)
131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810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