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取相同的塑化剂配方和成型压力,研究了碳化硅颗粒级配(粗粉800~1600μm,中粉100μm,细粉1.2~14μm)对硅碳棒热端挤出密度以及电性能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硅碳棒热端塑性挤出工艺中,当粗、中粉之和与细粉(含塑化剂)的体积比为7:5时,坯体的挤出成型密度最高;2)在硅碳棒热端的挤出成型中,粗、细粉的粒径都对坯体密度有较大的影响,当粗粉为1.4 mm占40%(体积分数,下同)和600μm占25%,中粉为100μm占10%,细粉为5μm占25%时,制得坯体的密度高达2.56g·cm-3;3)硅碳棒热端的电阻率与碳化硅颗粒烧结颈的多少和粗细有很大关系,合适的级配能使硅碳棒中的碳化硅颗粒基本烧成一体,减少其颗粒之间的界面,从而提高制品的导电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推荐文章
颗粒级配对非饱和粘性土基质吸力的影响规律
非饱和粘性土
土水特征曲线
基质吸力
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对非饱和红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
分形理论
颗粒级配
滤纸法
土-水特征曲线
分维数
颗粒级配对矿物饲料舔块压制成形的影响
饲料舔块
颗粒级配
压制成形
颗粒级配对粒状材料不排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颗粒级配
三轴不排水试验
不稳定性
相对密实度
粒状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颗粒级配对硅碳棒热端密度及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耐火材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硅碳棒 颗粒级配 电性能 抗氧化性
年,卷(期) 2008,(3) 所属期刊栏目 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7-200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17
字数 33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935.2008.03.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丽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9 137 8.0 11.0
2 吉晓莉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6 417 11.0 19.0
3 闵思斯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1 1.0 1.0
4 魏磊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30 2.0 5.0
5 吴鲁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硅碳棒
颗粒级配
电性能
抗氧化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耐火材料
双月刊
1001-1935
41-1136/TF
大16开
河南省洛阳市西苑路43号
36-19
196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5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557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