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摘要: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经炼山后近自然形成不同年限的苦竹群落、杉木近熟林下苦竹群落以及灌木林地群落的种类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密度、群落生物产量、苦竹数量、生长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群落形成的基本过程及群落基本特征,表明原有一定苦竹数量基础的杉木林分,可通过近自然方式恢复植被,且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以苦竹为主.随群落恢复时间的推移,维管束植物种类增多,科属组成日益复杂,树种组成由阳性为主转向阴性为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但群落生态优势度降低,均匀度增加,优势种越来越不明显.在近自然恢复早期,苦竹在群落中占有较大优势,但后期必须采取一定人为措施,以使其继续保持在群落中占优势,进行近自然苦竹林经营.
推荐文章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杉木林
杂木林
植物组成
优势种
演替
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恢复早期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
杉木林采伐迹地
自然恢复
撂荒
生物量
养分积累
土 壤养分
植物生长对策
弃管杉木林杉木数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
多度
相对多度
物种多样性
取样尺度
空间分布格局
群落演替
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与土壤恢复效果评价
地震滑坡迹地
植物群落
土壤
综合恢复效果
龙门山东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杉木林迹地近自然恢复苦竹群落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学科
关键词 杉木林迹地 近自然恢复 苦竹群落 种类组成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18-1224
页数 7页 分类号 S718.5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建文 134 1107 16.0 28.0
2 陈世品 138 1122 18.0 28.0
3 黄启堂 90 433 11.0 18.0
4 林金国 93 526 12.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29)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6)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杉木林迹地
近自然恢复
苦竹群落
种类组成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月刊
2096-6237
13-1432/S
大16开
199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23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