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多酸化合物(FOM-2)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和体外毒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受试多酸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外HBV DNA的抑制率,计算其50%抑制浓度(IC50)值和90%抑制浓度(IC90)值;采用乙型肝炎病毒e(s)抗原诊断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Ag、HBsAg的含量,测定受试多酸化合物对HBeAg、HBsAg分泌的抑制率;采用MIT法测定受试多酸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计算其50%致死浓度(CC50)值.结果 新型多酸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外HBV DNA的50%抑制浓度(IC50)和90%抑制浓度(IC90)分别为13.42 mg·L-1、59.47 mg·L-1.各浓度实验组对HBeAg、HBsAg分泌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多酸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的50%致死浓度(CC50)值为2899.21 mg·L-1.结论 新型多酸化合物(FOM-2)体外毒性低,对HepG2.2.15细胞外HBV DNA及HbeAg、HBsAg的分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推荐文章
新型多酸化合物POM-2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新型多酸化合物POM-2
微核试验
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Ames试验
毒理学
新型多酸化合物POM-290 d毒性试验
新型多酸化合物
长期毒性试验
血液学指标
脏器系数
喹诺酮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活性
喹诺酮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构-效关系
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活性实验研究
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
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G2.2.15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多酸化合物(POM-2)抗乙型肝炎
来源期刊 中国实验诊断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多酸化合物 肝炎病毒 乙型 慢性/药物疗法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9-20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75
字数 27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4287.2008.02.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娟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90 971 18.0 27.0
2 吴荻 吉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15 126 7.0 11.0
3 孙志伟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2 312 11.0 15.0
4 于洗河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3 169 8.0 11.0
5 韩正波 辽宁大学化学院 4 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5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7)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酸化合物
肝炎病毒
乙型
慢性/药物疗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验诊断学
月刊
1007-4287
22-1257/R
大16开
长春市仙台大街126号
12-172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40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652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