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河南科学       
摘要:
探讨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为了将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作用于以HepG2.2.15细胞系,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样品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结果显示,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第9天时,浓度为10μmol/L,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都较高,化合物的毒性也较低.体外细胞培养表明,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体外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推荐文章
喹诺酮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活性
喹诺酮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构-效关系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疟疾活性
疟疾
疟原虫
香豆素
杂合体
构-效关系
靛红类化合物的抗HIV/AIDS活性
获得性免疫综合症
艾滋病病毒
靛红
构-效关系
靛红类化合物的抗疟疾活性
疟疾
疟原虫
靛红
构-效关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活性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河南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 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G2.2.15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与化学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1-9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O62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玉江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12 12 2.0 2.0
2 郭晓河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13 26 3.0 4.0
3 陶乐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12 12 2.0 2.0
4 王强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14 79 3.0 8.0
5 董黎红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14 22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4)
共引文献  (37)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
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G2.2.15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河南科学
月刊
1004-3918
41-1084/N
大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31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63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