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了克服鬼臼毒素酊剂在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鬼臼毒素酊经皮外用安全性比较的实验.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8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①取豚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0.5%鬼臼毒素酊剂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单次给药方法:豚鼠背部两侧对称脱毛后用手术刀片作#字划痕制作皮肤破损模型,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左侧为受试区,分别取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及0.5%鬼臼毒素酊剂各0.1 mL均匀涂布于受试区,再以自制单层塑料薄膜和双层纱布封包受试区.分别于去除敷料和清洗受试物后1,24,48 h观察涂药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以及上述变化的恢复情况与时间.多次给药方法:皮肤处理方法、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②取大鼠10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0.5%鬼臼毒素酊剂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急性和长期皮肤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脱毛后,分别取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0.5%鬼臼毒素酊剂1 mL均匀涂布于脱毛区,连续观察14 d,每日观察大鼠体质量、进食量、呼吸、体态、眼、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粪便性状及死亡情况.长期毒性试验方法:皮肤处理方法及观察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药量均为0.1 mL,连续给药30 d,末次给药后24 h麻醉后处死动物,取血3.0~4.0 mL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查,然后切取各组大鼠涂药中心区域的皮肤组织行皮肤病理检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纳入大鼠100只、豚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次和多次给予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豚鼠完整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作用.②单次大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对豚鼠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有较强的刺激性,其中破损皮肤组豚鼠皮肤刺激性出现的最早和最严重.③单次大剂量应用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0.5%鬼臼毒素酊剂时大鼠容易出现短期的系统吸收毒性,尤以皮肤破损组症状较明显,其中0.5%鬼臼毒素酊剂组大鼠中毒症状持续时间均较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持久.④每日小剂量长期应用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鬼臼毒素酊剂对大鼠比较安全无系统吸收毒性.⑤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大鼠于给药后的18~25 d,均出现轻度的皮肤红斑、水肿、糜烂和结痂等炎症反应及局部毛发生长稀疏、缓慢或无毛发生长,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以表皮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可见以红色荧光显像的药物主要富集于表皮层及毛囊而真皮及皮下组织药物含量相对较少.⑥每日小剂量给予0.5%鬼臼毒素酊剂组大鼠于给药后的4~7 d,均出现程度逐渐加重的皮肤红斑、水肿、糜烂、坏死、结痂及明显的毛发生长障碍,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皮肤全层急性炎症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可见表皮全层坏死,以红色荧光显像的药物主要富集于真皮、皮下组织、毛囊及其周围,荧光强度相对较0.5%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强.结论:在有效观察时间和一定浓度范围内,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鬼臼毒素酊剂对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系统吸收毒性,但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鬼臼毒素酊剂相比具有局部不良反应少,不良反应程度轻,不良反应出现迟,皮肤靶向性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