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探测轮虫对2种微藻(小球藻和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不同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2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方法]分别置于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每天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结果]结果表明,轮虫每天摄食量与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高摄食量越大,而且小球藻的饵料效果好于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结论]为有效地促进轮虫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荐文章
营养强化时褶皱臂尾轮虫对饵料微藻的摄食
褶皱臂尾轮虫
小球藻
牟氏角毛藻
球等鞭金藻
滤水率
摄食率
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褶皱臂尾轮虫
摄食生态
摄食
滤水率
摄食率
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壶状臂尾轮虫
摄食生态
摄食
滤水率
摄食率
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UV-B辐射
褶皱臂尾轮虫
摄食
饵料单胞藻
抑制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轮虫对2种不同微藻饵料的摄食量研究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轮虫 小球藻 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 摄食量
年,卷(期) 2008,(33) 所属期刊栏目 动物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558-14559,14566
页数 3页 分类号 S955.3+2
字数 37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08.33.08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邹宁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0 379 10.0 16.0
2 刘文娟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17 2.0 4.0
3 孙东红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2 233 8.0 14.0
4 宁立涛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轮虫
小球藻
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
摄食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