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单体的水溶液为分散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脂(Span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脂(Tween80),异辛烷为分散介质,分别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HSO3)为交联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在30℃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摩尔百分数的P(AM-co-AA)微凝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浊度法、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等测试手段分别对微凝胶特征官能团的存在、pH敏感性、微观形态、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中存在AM和AA结构单元;样品的TEM照片显示在原料中AA的摩尔百分数为60%时,P(AM-co-AA)微凝胶粒子的数均粒径为90 nm左右,呈现非规则球形;DLS结果表明,P(AM-co-AA)微凝胶与PAM微凝胶相比具有较宽的粒径分布,且随原料中AA摩尔百分数增加,粒径分布逐渐变宽;P(AM-co-AA)微凝胶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敏感pH值与AA的解离常数有关,通过调节pH值可以迅速控制自身体积的溶胀与收缩.
推荐文章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合物
制备
深部调堵堵水
石油
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
聚合物纳米粒子
聚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
凝胶渗透色谱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剂
动力学
相对粘均分子质量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及其微观结构
反相微乳液
丙烯酰胺
聚合
微观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co-丙烯酸)pH敏感微凝胶及其性能
来源期刊 高分子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聚(丙烯酰胺-co-丙烯酸) 微凝胶 表征 pH敏感性
年,卷(期) 2009,(9)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7-921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304.2009.09.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彦生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75 618 14.0 20.0
2 申迎华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53 408 10.0 18.0
3 武六旺 17 44 4.0 6.0
4 张向英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26 2.0 3.0
5 李晓琴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 22 2.0 2.0
6 郭健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1 1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29)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聚(丙烯酰胺-co-丙烯酸)
微凝胶
表征
pH敏感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分子学报
月刊
1000-3304
11-1857/O6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北一街2号(北京2709信箱)
2-498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55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4767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