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MR1)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9例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患儿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I平扫检查后,行脑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胼胝体体部及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分别以环池水平的桥脑及矢状位的豆状核区为ROI,作出投射纤维束图.结果 9例患儿均有癫痫症状,豆状核在常规MRI上均未见异常,但ADC图、FA图显示患儿双侧豆状核呈高信号,彩色编码FA图示病变区呈红色.经脑干ROI的投射纤维束图显示形态异常3例,经矢状位豆状核ROl的白质纤维束图显示较多异常纤维束呈左右走行.9例颅脑正常儿童均未见异常.与颅脑正常儿童相比,患儿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FA、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与患儿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癫痫发作的患儿常规MRI未见异常时,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推荐文章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K-F环
铜蓝蛋白
误诊
不同类型多系统萎缩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多系统萎缩
症状和体征
磁共振成像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部磁共振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肝豆状核变性
磁共振
临床表现
少年儿童
肝豆状核变性的头部磁共振量化及异常信号与临床特点的关系
肝豆状核变性
磁共振
量化
神经症状
铜代谢
核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浙江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豆状核
年,卷(期) 2009,(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7-569,封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4
字数 34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785.2009.05.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欣欣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 29 101 6.0 8.0
2 丁忠祥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95 366 9.0 11.0
3 袁建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113 456 10.0 13.0
4 李玉梅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32 110 6.0 8.0
5 陈方宏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37 155 7.0 9.0
6 罗晓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 25 77 5.0 8.0
7 毛德旺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45 147 6.0 8.0
8 孙伟英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7 21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7)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磁共振成像
豆状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医学
半月刊
1006-2785
33-1109/R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十一楼
32-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57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3732
相关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www.zjnsf.net/
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