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胥岔警妻的地位。往往不是震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礴词句中的“三”和“九”部是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推荐文章
孔乙己为什么要“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
'排'
动作描写
古文在现代文中的渗透
古文
现代文
渗透
为什么婴幼儿爱问“为什么”
婴幼儿
问问题
成人回应
孩子的问题
认知发展
学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来源期刊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九” “三” 泛指 古文 虚数
年,卷(期) 2009,(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F0002
页数 1页 分类号 G633.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九”
“三”
泛指
古文
虚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月刊
1009-7260
11-4586/G4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8-238
出版文献量(篇)
426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