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5-氟尿嘧啶(5-Ruorouracil,5-Fu)是最常用的消化道肿瘤化疗药物之一,但是其副作用却限制了它进一步临床应用.目的:5-Fu原药及其壳聚精(chitosan,CS)-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 acid,Pasp)纳米粒子小鼠灌胃后血药浓度曲线及其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了解5-Fu经纳米包载后是否具有缓释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0/2007-06在中山医院消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雌性昆明小鼠180只由复旦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5-Fu(纯度99%)由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提供.2种CS-Pasp-5Fu纳米粒子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备.方法:同性健康昆明小鼠分为3组,分别予5-Fu原药及其2种CS-Pasp-5Fu纳米粒子灌胃.灌胃后15min,1,2,4,6,8,12,16,24和48 h 10个时间点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其血药浓度,代入3P97程序计算各样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作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相对回收率,绝对回收率,样品稳定率.结果:5-FU原药组的药物峰浓度出现在灌胃后15 min之内,此后血药浓度迅速降低.CS-Pasp-5Fu纳米粒子1组的药物峰浓度出现在灌胃后6 h左右,并在14 h内维持较高的浓度.cs-Pasp-5Fu纳米粒子2组的血药浓度曲线呈双峰形,药物峰浓度分别出现在灌胃后2 h和16 h左右,24 h后下降.与5-Fu原药相比,2种CS-Pasp-5Fu纳米粒子的血药峰浓度(Cmax)降低,半衰期(T1/2)延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结论:CS-Pasp-5FU纳米粒子具有缓释作用.
推荐文章
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药代动力学研究
氟尿嘧啶
迟效制剂
药代动力学
5-氟尿嘧啶-β-环糊精前药的合成
5-氟尿嘧啶
环糊精
靶向前药
合成
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药代动力学研究
氟尿嘧啶
迟效制剂
药代动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壳聚糖-聚天冬氨酸-5-氟尿嘧啶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5-氟尿嘧啶:壳聚糖 聚天冬氨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年,卷(期) 2009,(3) 所属期刊栏目 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600
页数 5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125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锡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96 589 13.0 20.0
2 董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35 187 8.0 12.0
3 吴莉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7 37 3.0 6.0
4 张丹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14 37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5-氟尿嘧啶:壳聚糖
聚天冬氨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