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 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 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 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 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 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 为典型的化学作用, 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 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推荐文章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O和CH3 O在CuCl(111)表面上吸附作用的理论研究
氯化亚铜
一氧化碳(CO)
甲醇盐(CH3O)
共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
NO双分子在Cu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Cu2O(111)
吸附
二聚体
离解
CH3 O和CO在Pd(111)表面偶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
一氧化碳
Pd(111)表面
表面吸附
反应途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O和CH3O在Cu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46-1251
页数 分类号 O641
字数 363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忠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138 1285 20.0 27.0
2 章日光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23 205 8.0 14.0
3 王宝俊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40 569 13.0 23.0
4 郑华艳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63 641 15.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5)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月刊
0251-0790
22-1131/O6
大16开
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12-40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69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33912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