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uCl (111)表面上CO和CH3 O的吸附、共吸附及CH3 OCO的吸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CO和CH3 O反应生成CH3OCO以及CH3OCO和CH3O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CuCl(111)表面的共吸附体系中, CO和CH3 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自由态的CO和CH3 O之间的作用力大; CO和CH3 O反应生成CH3 OCO为整个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113.19 kJ/mol,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推荐文章
CH3 O和CO在Pd(111)表面偶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
一氧化碳
Pd(111)表面
表面吸附
反应途径
CO和CH3O在Cu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O(111)的表面吸附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纳米CuO
NO
吸附
CH3·与C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反应机理
CH3·
CO
密度泛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O和CH3 O在CuCl(111)表面上吸附作用的理论研究
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氯化亚铜 一氧化碳(CO) 甲醇盐(CH3O) 共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
年,卷(期) 2014,(9)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26-1932
页数 7页 分类号 O643
字数 347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503/cjcu201404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忠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与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138 1285 20.0 27.0
2 章日光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与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23 205 8.0 14.0
3 郑华艳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与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63 641 15.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氯化亚铜
一氧化碳(CO)
甲醇盐(CH3O)
共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月刊
0251-0790
22-1131/O6
大16开
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12-40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69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3391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