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食用菌       
摘要: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推荐文章
桦褐孔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桦褐孔菌
菌核
人工驯化
栽培
《生药学》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件
生药学
教学
桦褐孔菌菌核提取物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
桦褐孔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活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生药学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食用菌 学科
关键词 栽培 野生 桦褐孔菌菌核 显微鉴定 理化检识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42
页数 分类号 S646.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8310.2010.03.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包海鹰 213 1694 21.0 31.0
2 谷妲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207)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栽培
野生
桦褐孔菌菌核
显微鉴定
理化检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食用菌
月刊
1003-8310
53-1054/Q
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8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21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