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推荐文章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中下寒武统混积岩沉积特征
塔里木盆地
早中寒武世
混积岩
沉积特征
生储盖组合
层序地层学
岩石学
沉积微相
油气勘探潜力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若干问题讨论
控制因素
自旋回
异旋回
体系域
岩石地层学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风暴岩
泥盆系
龙门山
古海洋
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
叠加样式
地层格架
中二叠世
苏里格气田
苏6井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来源期刊 沉积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积滨岸 碎屑混积陆棚 碳酸盐混积陆棚 混积层序
年,卷(期) 2010,(1) 所属期刊栏目 沉积与沉积矿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41
页数 9页 分类号 P539.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荣才 144 3526 30.0 51.0
2 董霞 5 77 4.0 5.0
3 胡忠贵 6 48 3.0 6.0
4 周刚 13 342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11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龙门山
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
混积滨岸
碎屑混积陆棚
碳酸盐混积陆棚
混积层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沉积学报
双月刊
1000-0550
62-1038/P
大16开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54-45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5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623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