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随机将犬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犬麻醉后,取其腹正中切口进入腹腔,游离双侧肾脏,切除右肾后,关腹.缺血再灌注组:手术操作与假手术组相同,仅在切除右肾和游离左肾之后,将左肾动、静脉夹闭60 min,然后开放血管.缺血后处理组:手术操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仅在肾动、静脉被夹闭60 min后,以再灌注(开放血管)30 s、夹闭血管30 s为1个循环,共进行6次循环,然后完全放开血管.分别于术后24、48及72 h采集犬静脉血2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犬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IJN)水平;术后第3天取犬肾组织,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观察犬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假手术组犬的血清Cr和BUN水平均依次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假手术组犬肾组织中SOD活性依次升高,而MDA含量和MPO活性均依次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缺血再灌注组肾间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大量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管腔扩张,其中可见大量管型;缺血后处理组可见肾间质轻度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部分刷状缘消失、坏死,偶见管型,管周血管有少量淤血.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犬肾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7±1.3、28.4±6.2和15.4±4.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减轻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后处理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细胞凋亡及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