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河北地区不同年龄健康男性不同部位骨密度(BMD)与体成分的关系.方法 225名受试对象年龄20~79岁,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其中20~29岁28名,30~39岁35名,40~49岁40名,50~59岁42名,60~69岁39名,70~79岁41名,均检测正位腰椎(L2~4)、股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转子间)BMD,同时测定全身各部位肌肉和脂肪含量.结果 各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MI)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男性在40~49岁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00%,50~59岁组为13.04%,60~69岁组24.39%,70~79岁组41.86%.30~39岁组各部位BMD均为最高值,且在股骨颈、Ward三角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40~49岁、50~59岁间各部位BM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60~69岁组L2~4、股骨颈、转子间BMD均明显高于70~79岁组(P<0.05);30~39岁组躯干、腿部、总肌肉含量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与40~49岁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50~59岁与70~79岁组比较,躯干、总肌肉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脂肪含量随增龄虽有增加趋势,但仅70~79岁组躯干、腿部、总脂肪含量较20~29岁、30~39岁组明显增加(P<0.05),其他年龄组各部位脂肪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L2~4、股骨均值BMD均与BMI、所对应的肌肉含量、年龄关系密切,与所对应的脂肪含量无相关性.结论 河北地区健康男性各部位骨密度均随增龄逐渐降低,无快速骨量丢失期,各部位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之间,各部位肌肉含量均与BMD有明显相关性,与脂肪含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