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稻作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种植的稻作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下降,已经受到关注.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元阳哈尼梯田,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保护了当地的水稻资源,高度的多样性依然存在.采用半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评价方法(PRA),在村寨和农户两个水平,调查分析中国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尤其是当前仍在种植的传统品种的多样性,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典型范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0个村寨750户中,共种植135个具不同名称的水稻品种(组合),包括100个传统品种,12个杂交稻组合和23个现代育成品种;种植传统品种的面积占总稻作面积的56.2%;平均每个村寨种植9.7个品种,最多的达19个,最少仅4个;每个村寨至少种植2个传统品种和1个现代品种;种植最多的是传统品种"老粳糯",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大多数传统品种仅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有11个村寨(占的30个村寨36.7%)的所有农户均种植传统品种.在农户级水平上,有611户(占81.5%)种植传统品种;有391户(占52.1%)同时种植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其种植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面积比例平均为1/2;仅种植传统品种的有220户(占29.3%).平均每户种植2.2个品种(组合),最多的农户种植5个品种,包括3个传统品种,1个现代常规品种,1个杂交稻组合.传统品种的丰富度,村寨平均为5.9,最高达12,而农户平均为1.541;传统品种的均匀度,村寨平均为0.670,农户平均为0.192;不同村寨种植传统品种的差异度平均值为0.702.其中太阳老寨、新寨村、欧乐、多沙和上马点等5个村寨传统品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均较高,在稻作传统品种农家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寨和农户水平,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0.925***);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农户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3**);村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与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和农户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570**,-0.370*).在如此小的耕地面积(142.29 hm2)上,当前生产上仍种植着如此丰富的稻作传统品种,实属少见.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习俗是哈尼梯田传统稻作品种多样性种植的重要因素,建议将元阳哈尼梯田作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元阳哈尼梯田 稻作传统品种 多样性 相关分析 农家保护区
年,卷(期) 201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46-3357
页数 分类号 S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汤翠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11 158 6.0 11.0
2 徐福荣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18 176 7.0 13.0
4 张红生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124 2049 24.0 40.0
5 余腾琼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12 145 7.0 12.0
6 戴陆园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24 293 10.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3)
共引文献  (263)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284)
二级引证文献  (149)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18)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14)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2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6(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7(2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8(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3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20(3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元阳哈尼梯田
稻作传统品种
多样性
相关分析
农家保护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