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扇形蝎尾蕉进行花部维管束解剖学研究.[方法]取一个花序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朵,经FAA固定,铁矾-苏木精整体染色,石蜡切片法制片,每朵花从花梗顶部至雄蕊群与花柱基部的一段作连续横切,切片厚度10 μm;进行系统观察,共观察了5朵花.利用Zeiss Axioplan-2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 扇形蝎尾蕉花梗的维管束密集地排列于中央区,接近室下区大部分维管束向外移动并排列为2环,而仅少数小的维管束向上延伸进入隔膜蜜腺.环状排列的2环维管束进入子房壁,并产生分支至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在子房室下区,子房壁外方的维管束已可清楚的确认出心皮背束、隔膜束及胎座维管束.心皮背束在延长部下部即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的分支与胎座维管束一起进入花柱;近轴面2枚外方的分支在缢痕处分裂为2~3束,并进入近轴面2枚外轮雄蕊;而远轴面1枚外方分支进入退化雄蕊成为退化雄蕊的中脉.隔膜束在子房室区位于隔膜外端,延伸至延长部顶端时分裂为2~3束,最后进入3枚内轮雄蕊.[结论] 揭示了蝎尾蕉科退化雄蕊的维管束来源,为进一步确证蝎尾蕉科及姜目系统发育学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推荐文章
粉美人蕉花部维管束的解剖学研究
粉美人蕉
美人蕉科
维管束系统
唇瓣
红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红蕉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圆瓣姜花花部维管束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圆瓣姜花
姜科
维管束系统
同源异形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姜花
维管束系统
退化雄蕊
唇瓣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扇形蝎尾蕉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扇形蝎尾蕉 花部维管束 解剖学
年,卷(期) 2010,(2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490-15492
页数 分类号 S68
字数 31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0.28.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廖景平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19 152 8.0 11.0
2 王小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2 8 1.0 2.0
3 邹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6 16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扇形蝎尾蕉
花部维管束
解剖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