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新型铂类化合物LLC-D601与舒铂对SD大鼠的肝毒性,探讨其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尾静脉iv给予顺铂2mg·kg<'-1>(阳性对照)、舒铂40 mg·kg<'-1>、LLC-0601 40和70mg·kg<'-1>,连续2 d,间隔5 d,共6次,末次给药后恢复期28 d,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并于给药末期和恢复28 d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肝质量与系数,组织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微量丙二醛(MDA)及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LC-0601 40mg·kg<'-1>组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其余给药组动物均出现精神差、少食、少动、竖毛、毛发无光泽以及体质量下降;给药末期血清生化检测舒铂组GPT升高,TP和ALB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顺铂、舒铂和LLC-060170 mg·kg<'-1>组肝质量明显降低(P<0.05),顺铂和舒铂组肝系数明显降低(P<0.05);顺铂、舒铂和LLC-060170 mg·kg<'-1>组肝组织匀浆中GSH-P<,x>T和T-SOD降低,各给药组MDA均升高(P<0.05);顺铂、舒铂和LLC-0601 70 mg·kg<'-1>组肝病理组织学均出现不同程度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窦内淋巴细胞浸润,以舒铂组病变程度最重.恢复期顺铂组病理组织学病变较给药末期重,出现延迟性毒性反应,其余各给药组各项检测指标均基本恢复.结论 顺铂、舒铂和LLC-0601均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其机制与药物引起的组织过氧化损伤有关.
推荐文章
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苯胺类化合物, 发光菌, 15 min-EC50, QSAR, 毒性机制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发光菌
酚类
联合毒性
作用机制
新铂类化合物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研究
奥沙利铂
抗肿瘤作用
小鼠肉瘤S-180
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
新型苦参碱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苦参碱
肟酯
苯甲酰氯
合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铂类化合物LLC-0601与舒铂对SD大鼠的肝毒性
来源期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LLC-D601 铂化合物 毒性作用
年,卷(期) 2011,(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9-374
页数 分类号 R979.1
字数 461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67/j.issn.1000-3002.2011.04.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伟平 79 385 9.0 15.0
2 陆瑛 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15 120 4.0 10.0
3 王振宇 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8 20 3.0 3.0
4 宋京风 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 4 8 2.0 2.0
5 梅茸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LLC-D601
铂化合物
毒性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月刊
1000-3002
11-1155/R
大16开
北京太平路27号
82-14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01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424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