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五四”文学的阐释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的文学史研究者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分别展示了他们各自理念观照下的“五四”文学,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史则习惯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五四”文学放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步/反动、理彬非理性、写实/抒情、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启蒙/救亡等对立框架中进行考量,从而造成“五四”文学的阐释悖论。新时期以来,研究界渐渐摆脱之前那种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吸取西方的非本质主义、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尝试以关系思维的研究方法重新解读“五四”文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五四”文学的复杂与悖论性。
推荐文章
五四文学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回溯
五四文学
语文课程
语言素养
科学素养
审美素养
文化素养
论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意象思想的阐释
王夫之
诗学
叶朗
意象
情景交融
让与担保规制模式的立法论阐释
让与担保
法典化
规制模式
立法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五四”文学的阐释困境与动态阐释模式的形成
来源期刊 平顶山学院学报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本质主义 阐释模式 动态
年,卷(期) 2011,(4) 所属期刊栏目 文学·语言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0-55
页数 分类号 I207.425
字数 91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1670.2011.04.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剑 16 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17)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五四”文学
本质主义
阐释模式
动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平顶山学院学报
双月刊
1673-1670
41-1377/Z
16开
河南省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31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66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