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自从Smith等证明氟斑牙是由于机体摄入过多氟所致,各国学者对氟斑牙的发病机制展开广泛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能机制,包括氟对体内钙平衡的影响、对基质生物合成及分泌的影响、对基质蛋白及蛋白酶的直接作用以及对成釉细胞和羟磷灰石晶体的影响等.近年来又提出了几种假说,如氟影响釉基质蛋白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0)的分泌和活性,使得处于成熟阶段的成釉细胞清除釉基质的时间延长,延缓了釉质蛋白的降解和移除;生物个体基因型的不同及遗传变异;氟使成釉细胞中内质网产生应激反应等,但没有一种假说能够完美的诠释氟斑牙的形成机制,故仍需深入探讨.
推荐文章
氟斑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
氟斑牙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组合酸不同酸蚀时间对氟斑牙正畸托槽粘接强度的影响
氟中毒
酸蚀
正畸学
牙釉质
抗剪切强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氟斑牙的形成机制
来源期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20
页数 5页 分类号 R59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爱君 38 90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1)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月刊
1001-1889
22-1136/R
吉林省吉林市重庆街2158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42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21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