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样方28个,测定森林乔木、灌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碳储量;钻取并分析土样516份,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文献数据和农田碳储量数据,建立0-86年生油松林和0-56年生刺槐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林龄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及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19、27、36、86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0.76、143.43、167.30、271.23-332.26Mg/hm2;8、17、39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0.37、94.08、140.77 Mg/hm2.受间伐干扰、45、52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6.42、168.56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油松林,其植被碳储量明显下降,而土壤碳储量保持稳定甚至升高.受乱砍滥伐干扰的71年生油松林和56年生刺槐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8.87、76.99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森林,其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种植油松林之后的86a时间内,其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211.61-272.64 Mg/hm2;而种植刺槐林、在39a时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81.15 Mg/hm2.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刺槐人工林
碳储量
碳分配
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应
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碳汇
造林
长白落叶松
红松
中国东北
黄土丘陵区几种退耕还林地土壤固存碳氮效应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年,卷(期) 2011,(1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77-4286
页数 分类号 S791.25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6)
共引文献  (664)
参考文献  (3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4)
同被引文献  (587)
二级引证文献  (645)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1(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2(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4(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7(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2)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6)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4(58)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44)
2015(89)
  • 引证文献(15)
  • 二级引证文献(74)
2016(103)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89)
2017(144)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132)
2018(128)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115)
2019(12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25)
2020(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